中国农业自然区划是黄秉维先生根据温度带和湿润度的划分,将中国分为38个农业自然区域。
首先根据热量指标,把全国分划成六个气候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①赤道带。积温9000°C左右,生长热带植物。
②热带。积温达8000°C以上,终年无霜,橡胶、槟榔和咖啡等均宜生长,稻可一年三熟,主要植被为樟科等。
③亚热带。积温8000~4500°C,稻可一年二熟,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季风林、常绿阔叶林以及它们和落叶林的混生林,柑橘、茶、棕榈、油桐和毛竹等为其代表性植物。④暖温带。积温4500~3400°C,冬冷夏热,农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
⑤温带。积温3400~1600°C,冬天严寒,不宜冬作物生长,春小麦、大豆为主要作物。自然植被为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的混交林。
⑥寒温带。积温低于1600°C,尚可种植春小麦、马铃薯、荞麦和谷子。主要植被为针叶林。
⑦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积温低于2000°C,其光照条件优于寒温带。该区虽不适宜林木生长,但除部分地区外,尚可栽培耐寒作物和蔬菜。
表1 温度带的划分及耕作
温度带
|
≥10℃积温
|
生长期(天)
|
分布范围
|
耕作制度
|
主要农作物
|
热带
|
>8000℃
|
365
|
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
|
水稻一年三熟
|
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
亚热带
|
4500℃—8000℃
|
218—365
|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
一年二至三熟
|
水稻、冬麦、棉花、油菜等
|
暖温带
|
3400°—4500℃
|
171—218
|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南疆
|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
冬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
中温带
|
1600°—3400℃
|
100—171
|
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
一年一熟
|
春麦、玉米、亚麻、大豆、甜菜等
|
寒温带
|
<1600℃
|
<100
|
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
一年一熟
|
春麦、马铃薯等
|
青藏高原区
|
<2000℃
(大部分地区)
|
0—100
|
青藏高原
|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
青稞等
|
然后根据水分条件,将全国分为4个不同的湿润状况地区。
表2 干湿地区的划分
地区
|
年降水量(mm)
|
干湿状况
|
分布地区
|
植被
|
土地利用
|
湿润区
|
>800
|
降水量>蒸发量
|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
|
森林
|
以水田为主的农业
|
半湿润区
|
>400
|
降水量>蒸发量
|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
森林——草原
|
旱地为主的农业
|
半干旱区
|
<400
|
降水量<蒸发量
|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
草原
|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
干旱区
|
<200
|
降水量<蒸发量
|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
荒漠
|
高山牧业、绿洲灌溉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