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 素有“中华水塔”之称。近年来, 受全球气候变暖及日趋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 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持续退化, 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并成为草地生态学界的研究热点。草地退化是由于人为活动或不利自然因素所引起的草地(包括植物及土壤) 质量衰退, 生产力、经济潜力及服务功能降低, 环境变劣以及生物多样性或复杂程度降低, 恢复功能减弱或失去恢复功能的过程。
草地生态系统是三江源地区的主体生态系统, 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持具有决定性作用, 因此对于草地退化面积、程度和速率的准确把握, 成为认识该区域生态系统本底状况和演变规律的关键。青海三江源草地退化空间分布数据集是在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MSS 图像、90 年代初期TM 图像和2004 年TM/ETM 图像支持下, 通过三期遥感影像的直接对比分析, 遥感解译获得了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集。三江源草地退化的类型划分为破碎化退化、覆盖度下降退化、破碎化和覆盖度下降组合型退化、沼泽化草甸趋干化、沙化/ 盐化退化、草地转好以及无退化7 个一级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退化程度的轻重进一步细分为21 个二级类型。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为了正确认识该地区草地退化恢复的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比分析2004 年和2012 年2 期遥感影像,利用人工解译的手段获取了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地变化态势数据集,,将草地退化变化态势分为退化发生、退化加剧、退化状态不变、轻微好转、明显好转5 类。